会员单位登录
新闻资讯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陶西平在中国民办教育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这次大会开得非常成功,我想就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问题谈两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民办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特点。
    从民办教育当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建设来看,我觉得以下几个特点是日益显现的。第一,态势很好,但是区域的差距很大;第二,发展平稳,但是优胜劣汰加快了;第三,方向喜人,但是政策不够完善;第四,自律加强了,但是办学还不够规范;第五,水平提高了,但是队伍不够稳定;第六,合作增强了,行业不够成熟。
    第一个特点是态势很好,但是区域的差距很大。《规划纲要》颁布以后,国务院和教育部都高度重视落实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要求,各地也进行了许多探索,特别是试点的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有一些地区在政策上有重大突破,温州和今天介绍经验的许多地区,他们的很多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民办教育的发展必须领导重视下大决心,必须立足现实尊重规律,必须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必须加快统筹、协同作战,必须狠抓落实、注重实效。他们的经验为中央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为兄弟地区提供了借鉴,对我们民办教育界也是极大的鼓舞。
    比如温州,特别在民办教育的定性上、投融资机制上、队伍建设上、自主权上,都有许多政策的突破。定性和投融资体制是民办教育生存的基础,队伍建设是民办教育发展的保障,而自主权是民办教育活力的源泉。我们在《温州一家人》看到温州人那种特别能创业、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温州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里面,也再一次得到了体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有相当多的地区和部门认识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行动没有这样的速度,决策还没有这样的力度,落实还没有这样的强度,甚至有一些同志错误地来解读法律和《规划纲要》,在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方面无所作为。
第二个特点是发展平稳,但是优胜劣汰加快。2011年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承继着“十一五”的发展态势,规模总体上看在扩大,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比上一年加了1.26万所,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在校生比上一年增加了320多万人,增长了9.5%。从类别上看,民办学前教育总体的态势是:民办学前教育规模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民办义务教育规模比上一年略有增加;民办普通高中的规模基本稳定、持平;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下降非常明显;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略有增加;民办培训机构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教育培训机构大概近2万个,各类培训机构近十万家。我们民办学校基本上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重生的,所以发展时间不长,积淀不够深厚,总体上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总体上来看,民办学校的实力和影响力,还不能抗衡公办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国际化浪潮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办学校的优胜劣汰在这个当中分流,有一部分已经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强势品牌;另一部分规模日益萎缩甚至转让,还有个别学校甚至被依法责令停办。陕西省在20年前有101所民办高校,到现在只剩下30多所,有的地区20年前存在的民办学校现在只剩下10%,甚至不足10%。目前看,这种优胜劣汰还在加剧。
    第三个特点是方向喜人,但是政策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对于民办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针是非常明确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方向也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具体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相关法律的修改,国家领导机关也就是教育部与相关部委或者由国务院要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都还在研究过程中。
    现在民办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不够稳定的矛盾心态,一部分地区进行的改革试点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各地的试点方案并不完全一致,对试点制定的政策也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认识。民办教育界希望关于分类、产权、土地、税收、师生地位、管理等方面有比较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担心在出台的《实施意见》当中,优惠政策很原则,而管理规范很具体,造成最后相关的文件实际上促进发展的力度不大,而对民办学校的压力反而加大。从目前看,清理并纠正民办教育的歧视政策,确实很鼓舞人心,但是在不少地区实质性的进展令人期待。
    总体上看,民办教育的重要属性是在市场的这个平台上发展壮大、提高的,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必须尊重市场规律”。竞争是市场法则,也是民办教育发展的能动机制。近三十年来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和价值规律,为国家的繁荣和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所以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采取长期的对民办学校限制规模、限制招生、限制收费等等这样的一些管理措施来规范本应由市场规范的行为。这并不符合市场规律,也不应当是长久的政策。
第四个特点是自律加强了,但是办学不够规范。民办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特定的环境下,民办教育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适应了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民办教育发展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不断通过制度创新,目前已经基本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近年来由于行政部门的努力,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由于民办学校自身的自律水平大大提高,所以过去曾经出现过的民办学校在招生、内部管理、证书发放等等方面存在的偏差已经不是普遍的现象。
    但是总体上看,民办教育的发展基础还是薄弱的,各地的管理环境不完全一样,市场目前的又竞争很激烈,所以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有部分民办学校自身在培养目标、办学层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社会信誉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要化解困境,提高民办教育的质量还有很多难关需要突破。近期,有多所民办高校证书涉假,这个事件被社会关注。有21家学校涉及到假学业证书问题,发放虚假招生信息也在部分民办学校存在。最后民办幼儿园出现虐童现象后也引起社会的强烈的反响,不仅引起对民办教育的责难,也严重地损害了民办教育的形象。当然我们认为,媒体也应当更加公正地来引导社会公众全面准确地评价我国民办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深化认识民办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第五个特点是水平提高,但是队伍不够稳定。目前民办学校硬件设施已经大大改善,民办教师队伍也在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少学校已经开始形成了自身的骨干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变化是令人鼓舞的,以民办学校普通高校为例,教师配制的水平不断提高,民办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经接近四分之一,2011年民办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位的转任教师占55.3%,比上一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6.6%,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2011年群众民办教育双师型教师占转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2.4%,专科学校这个比例达到24.6%,比上一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就目前的情况看,有的专家用“不够、不高、不稳、不齐、不顺”来描述民办学校的教师。所谓“不够”是编制不够,“不高”是整体素质不高,“不稳”是流动、随意性大,“不齐”是水平层次不齐,“不顺”是教师的心态不顺。也有的专家把民办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归结为“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待遇不公平、管理不规范、心态不积极”。教师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决定因素,所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首要前提,也是民办学校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第六个特点是合作增强了,但是行业不够成熟。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作为标志,民办教育的行业观念逐步强化了,协会和各个专业委员会在引领行业的方向、促进行业的发展、增强行业的团结、推动互利共赢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以培训专业委员会做例子,由于培训业地域分散、类别多样、业态复杂,难于形成一个行业的整体,但是这两年通过举办多种活动,汇聚了业内的骨干培训机构,在正确处理投资和质量关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增强了凝聚力,各个专业委员会都是这样。但是共同树立一个行业的良好形象的观念还有待于深化,有的民办教育投资方过于单纯看重利益,导致同行间的恶意竞争,相互诋毁,相互挖走师资,并且由师资带走生源等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自身的失误会给行业带来影响也缺乏认识,使得行业的形象受到影响。
    二、深化改革,加快民办教育转型的步伐。
    十八大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民办教育也面对诸多的挑战,民办教育界应该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民办教育转型的步伐。现在民办学校机遇性成功的机会相对减少,或者只能说在学前教育里面还有一些机会。总体来看,实力型的发展成为主要的途径。如果说以前的生存还有这些机遇性和偶然性的因素,还有量的充分发展空间,今天恐怕主要还要凭实力进入来显示质的飞跃。有三点应该关注。
    第一,坚持目标明确,正确地处理民办教育营利需求与教育事业的公益需求之间的矛盾。民办学校是公益性事业,所以无论是不是取得合理回报,无论是不是确定为营利性,都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都不能以营利作为唯一目的。目前在改法的一揽子方案中,有一个方案就是把《教育法》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删除,在《民办教育法》里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这里面容易使人产生一个误解,就是营利性的民办教育可以以营利为目的。我想不管是营利性的还是要不要取得合理回报,终究第一位还是要育人。这是民办教育这个教育行业性质决定的,也是民办教育这个教育行业的道德决定的。现在正在进行分类管理的试点和研究,无论最终怎么决定,无论举办者最后怎么选择,育人第一的这个办学基本宗旨不能改变,学校可以有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但是都要有正确的方向,都要明确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道路。民办学校只有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市场、群众和市场的认同,才能提高社会声誉,才能使营利的活动和教育的公益性统一起来。
    第二,坚持优质发展,正确处理群众优质选择的迫切需求和民办优质教育供应不足的矛盾。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需要解决民生的关切问题,都不是单纯由政府承担这样的责任,政府需要主导,而社会力量也需要参与,所以最终需要形成这样一种教育格局,就是政府以提供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责任,而民办教育以提供选择性教育作为主要责任。民办教育要满足数量需求,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任务,目前有些领域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有的即将完成,有的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但归根结底,民办教育如果始终把自己定位在补充性的教育的话,那只要公办教育的规模一扩大就不需要你来补充,你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民办教育存在的价值,还在于它是选择性的教育,失去群众选择的价值,民办教育也就失去存在的可能。
    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同志曾经有一个“三只眼”的理论,我觉得很有道理。民办企业的发展必须有“三只眼”,一只眼看市场,就是看市场的需求;一只眼看内部,也就是自身建设;一只眼看政府的政策,看政府政策的看法。我觉得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和办学者也要有“三只眼”,要始终关注教育资源供求关系的变化、关注政府政策的变化按,来及时调整办学方案,这样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
    优质教育没有公办和民办之分,社会不能有体制歧视,民办学校自身也不应该有体制自卑,民办学校应该理直气壮地创造条件,下定决心树立办成名牌学校的信念和信心。当然政府、社会也要对民办学校创优质教育一视同仁人,给予关怀和支持。
    第三,坚持特色鲜明,正确处理公办教育办学模式和民办教育办学模式同质化的矛盾。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作为学校教育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投资主体不同,民办学校除了有一般学校的特性外,还有极其鲜明的特殊性。目前在民办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干部骨干教师有一个共同点是基本上来自公办学校,需要有一个角色转化、角色定位和角色适应的问题,准确地定位是民办学校发展内部因素当中最根本的因素,所以民办学校需要找到在这样教育大舞台上充当的角色,确实成为一个教育品类的优秀代表,这样才能成为公众选择的目标。
    现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的教育改革现在既要面对观念障碍,又要面对体制障碍,还要面对政策障碍,特别是要面对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这个利益格局既有已经形成的学校格局所产生的利益,也有已经形成的管理格局所产生的利益,所以我们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需要冲破这些障碍,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所以是艰难的。
    十八大给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窗口期,就像卫星发射需要找到窗口期,现在我们也迎来了窗口期,只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我们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应当说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还是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不能忘记三十多年前一批民办教育的最初创业者,不要忘记他们创业的勇气、创业的艰辛、创业的魄力、创业的不朽功勋。尽管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退缩,也没有理由畏惧,应该向民办界前辈学习,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在举行一所或者几所学校,我们是在为完善中国的教育体系奋斗,为办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献身。

    我相信全体民办教育工作者一定不会辜负人民的期待,也不会辜负时代的重托,谢谢大家。

 

(本稿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