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单位登录
新闻资讯
温州市教研院全体教科研员到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调研
1015,正值“国际盲人日”,市教研院全体教科研员近50人到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学调研和课题指导。

评课交流

课题指导

    市教研院领导和各学科教研员深入特教课堂进行集体听课调研,分别听了职高服装、职高园艺和启音部的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心理、科学、物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的28节课。教研员们在认真听课后,分别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反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气氛等方面予以肯定,并提出改进建议;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教科员们对该校《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核心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等三个课题进行具体的指导。

    全体教科研员还听取了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李科校长关于学校办学情况的介绍,参观了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的校园。

市教研院全体教研员首次到学校集体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了解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研究与探索特殊教育的教学规律,体验特殊教育教师和学生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促进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专业成长。(项光荣)

    附:之美

之美


    她没有奇峰,没有碧水,更没有古迹、文物的那种厚重。

    但她,美在遗憾,美在深沉,美在能引起人们对“圆”的向往和追求。

    2012年10月15日,也就是昨天,我震撼于一次普通又特殊的教研活动了。

    听课、座谈、参观,跟平时没什么两样,但我们要去的可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个“特”,就表现在这里的孩子个个有缺陷:要么弱智,要么聋或哑。说实话,原先我对这类学校了解不多,以为这只是薄弱群体,校园应该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无需追求什么教学质量,只要在生活方面照顾好学生,不要出安全事故就可以了,至于教书育人么可以不用考虑得那么多。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错了。

    我家就住在瓯江三桥的南端,跟学校只有一桥之隔。于是我就没到单位集中,独自开车直接去学校。路径不熟,我连续问了几个行人,他们都说这所学校没听说过,不知道怎么走。这时,一位老农荷着锄头提着菜篮正迎面走来,我想,他可能是当地人,应该会知道学校的地址吧。

    “什么特殊不特殊的,你说的就是哑巴学校吧。好走,直到底向左拐后再向右拐就到了。” 还是农民的说话来得直白。

    金秋的阳光很透彻,也很温柔。利用“大部队”到来之前的空隙,我迎着微微的晨风,踏着一阵阵扑鼻的桂花香漫步在校园里。我开始诧异于眼前的一切了:整齐又略带古朴的校舍,色彩鲜艳的树胶操场,花草树木相映成趣的绿荫道……据李校长介绍,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占地180亩,在校生850多人,年龄小的才2岁,最大的28岁。学校根据学生弱智、聋哑和失明三种身心缺陷情况,设置了“启智部”、“启音部”和“启明部”三个学部。跟同类学校相比,该校现有的规模堪称全国乃至世界第一。

    据我所知,温州市区原来有两所残疾人学校,规模都很小,设备也简陋。其中一所叫新马道学校的,6、7年前我去过,可她怎么能同眼前的这所学校相比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提倡教育公平,看来这种福祉已经让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都享受到了。记得市教育局谢树华局长有一次来我们单位调研,讲话中用了两个比喻,我深有感触。他说,现在一些农村老师总想往城镇调,城镇里的老师想往县城或市里调,这种现象应引起注意。一块钱放在穷人手里可以派上用场,譬如说买一两个面包充饥,而对于富人来说,一块钱就没有任何意义。他还说,测量一个跳远运动员的成绩是量他的脚后跟,跟脚趾尖没有关系。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培养那几个脚趾尖。我想,这两个比喻都涉及到了同样一个话题,那就是,教育要重视基础,关注弱势群体,力求公平均衡,整体推进。

    让我更震撼的还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特教课堂应该有“特”味。这些学生生理上有缺陷,自然就会导致心理上的错位。因此,它跟普通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如:知识不苛求系统;要求要放低,对今后生活有用即可;要有更多的关爱、呵护和引导;课堂往往会出现偶发事件,要善于及时调控。

    我听的两节课,分别是李笑笑老师上的园艺课《扦插繁殖——插穗的制作》和陈琼丹老师上的语文课《第一次真好》。这两位老师所上的课虽然性质完全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她们都有很好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李老师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她把十几位弱智学生分成3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A、B、C三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动手制作插穗的过程中,老师先指导组长,组长再教会B、C层次的学生。每位学生都动起手来,基本掌握了茶花的插穗制作。为了让学生动手能力更好地得到培养,老师还设计了三个课堂活动:“勇敢的开拓者”是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制作插穗,让学生掌握制作步骤和关键点;“小试牛刀”由三位组长示范操作,加深印象;“PK园艺之星”则全班同学动手,然后每组推荐一位完成最好的同学参加PK,评出优胜。可以说,这是一节“学”的课,一节“动”的课。

    与李老师注重让学生动手稍有不同的是,陈老师则侧重于引导、点拨学生多动嘴。课堂重点非常突出,紧紧围绕“第一次”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在讨论中领悟。她先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的一些难忘的“第一次”,引发兴趣;再展示一组大屏幕,其中有小孩子第一次走路,刘翔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等等,打开思路;最后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体会作者的“8个第一次”,同时理解文章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不可思议的是,聋哑学生课堂交流怎么会这么好?几乎每位学生都在思考,比划,发言。当然,有的动作和发音我们不很理解,但这种课堂的氛围效果我们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尤其是陈老师,她原先不会手语,只用了一年时间便掌握了这种技巧,现在跟学生交流很融洽,没有一点障碍。如果没有责任心,没有爱,这是万万做不到的。陈老师口语比较好,再加上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把整堂课给带活了。

    由于所听的两节课分属不同学部,两个教室之间的距离有点远,学校就提供电瓶车接送我们。就在这短短的课间里,我还是发现了师生的一些“美举”:一位学生下课时看到多媒体设备的电源还开着,就主动上去关好;一位女教师拉着学生,帮他把纽扣扣整齐。事情虽小,但我看在眼里,感到很是欣慰。

    中餐后,我们利用评课之前的半个小时,参观了学生社团的一些作品。这里有瓯绣、剪纸、根雕、石刻和刻纸等等。听指导师说,一些作品质量还不错,有几幅刻纸都能卖到一万多块钱了。我明白了,这里的好多学生往往有一技之长,难怪他们作为残疾人而就业形势依然看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难道不是我们中职教育办学的方向吗?

    说也凑巧,昨天晚上,我在《健康文摘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了让美不再残缺》。文章的主人公是因小儿麻痹症而双腿残疾的刘青。她克服生理上的严重缺陷刻苦学习摄影技术,并积极从事社会活动,热情为他人服务,赢得了口碑,也为自己书写了站起来的人生。她开过影楼,做过买卖,办过婚姻中介,并开通了“刘青爱心热线”。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他心里装的都是残疾人,一心为他们考虑,为他们服务。由于事业有成,她开起了宝马,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她还是骑着那辆破旧的残疾人助力车东奔西跑。面对人们的不解,她说:“我不能让残疾人有一种落差感。”多朴实的话语,多美好的心灵!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不完全的形出现在眼前,会引起人们一种追求完整、追求和谐的强烈冲动。在文学艺术领域,我们也每每被残缺之美所打动,所震撼,比如面对断臂的维纳斯,人们往往把关注点落在断臂上,并对其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想像和巧妙的构思,不断同原作者一起去创造、丰富、发展其美的内涵。从哲学意义来说,阙和圆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圆”总是相对的,而“阙”却是绝对的。没有阙也就无所谓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犹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我想起短暂而充满乐趣的农村生活来了。小时候的我喜欢在大热天的晚上躺在临时铺起来的竹床上露天睡觉。半夜醒来,总能听到由弱渐强的阵阵的蛙声以及远村突兀的犬吠。睡意朦胧中,我看到了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在眼前划过,最后总是落在高高的开满花的丝瓜藤上。透过稀疏的藤蔓再往上看去,感觉在群星簇拥下的一镰弯月离自己好近呀。月亮一天比一天丰盈了,星星也一丝丝地淡去,我想看月圆的憧憬也随之慢慢地变为现实。

    住在城市里,好长时间没看到那么皎洁的月亮了,但我对铜盘似的圆月何曾有一丝忘怀。只是,今天这种感触尤为强烈。(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朱克